文 | 来源·网络来源 本站编辑01
丰田汽车公司因油门踏板和脚垫等技术瑕疵,在全球范围内累积召回了1200万辆汽车。几天前美国宣布,部分事故是由于驾驶者失误造成的,并非汽车技术故障。尽管有些跌宕起伏,但从中也说明美国对消费者的保护力度。感慨之余,盘点一下咱们自己的召回现状。我国汽车召回制度始于2004年,依据是一份由国家质检总局、发改委、商务部和海关总署共同制定的《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从2004年10月1日实施以来,截止2011年2月13日,在6年零4个月的时间里,共召回了312次,其中,在乘用车范围中,进口车召回183次,合资车召回91次,自主品牌车召回27次。这个召回数量是多是少呢?在2009年,美国新车销售1043万辆,召回571次、1784万辆;我国新车销售1364万辆,召回56次、136万辆。 2010年,美国新车销售1158万辆,召回648次、2027.59万辆;我国新车销售1800万辆,召回95次、118.12万辆。也就是说,咱们的新车销售多于美国,汽车召回少于美国,而且少得很可怜,不及人家的零头。
汽车卖得如此之多,召回数量却如此之少,原因只能有2个:一是我国汽车的质量远远胜过美国;二是即使汽车有瑕疵,厂家也不愿意召回。当然,第一个理由根本不能成立,原因是明摆着的,无需多言。第二个理由才是真正的原因。不过,这里面一半是厂家的责任,一半是消费者的责任。
从厂家角度看,我国缺少第三方对产品质量的有效监管,其间的漏洞不钻白不钻,傻瓜才乐意掏出几十万、数百万的资金,召回自己的产品呢。比如,某款车在过去的2年中,曾出现轴承、三通等质量瑕疵,但厂家始终没有公开宣布召回,只有当车主自己找到4S店,店家才会给予免费更换。事实上,已经发生的某些召回,也是车主们在网络上相互传递信息,形成一定力量之后,厂家才被迫公开宣布的。对产品质量疏于监管,是我国各行各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各类媒体时常教授人们如何识别假货,增加商品专业知识,实际上折射出了管理层面的缺失。
从消费者的角度看,多数消费者处于人云亦云阶段,理智判断能力较弱,对汽车召回不能正确理解,也影响了厂家实施召回的积极性。比如,有人看到某个品牌的汽车要召回,就立刻会想到这个品牌质量差,不能买。事实上,汽车是由数千个零件组成的机器,使用环境常常改变,使用者的技能参差不齐,实验室中深思熟虑的产品,在实际应用中难免会打折扣,完美无瑕的汽车目前尚不存在,发现了设计、制造方面存在的缺陷或不足,找出原因,拿出对策,公之于众,免费服务,这就是汽车召回。汽车召回制度,实际上是厂家对消费者负责任的表现,是一种正常的售后服务。
正因如此,美国早在1966年就推行了汽车召回制度,平均每年有数百次之多。相比之下,我国推行汽车召回制度6年多,仅有312次汽车召回,6年总和还不及美国1年的召回次数。
11个月前,丰田章男在美国出席听证会并向美国人道歉后,来到北京向中国消费者同样进行了道歉。有人解读说丰田对中美两国消费者给予了不同的道歉力度。事实上,真正的差异在于保护力度。美国对缺陷产品有法律进行监管,而在我国叫规定,这个差异导致约束力存在天壤之别。对于一家跨国公司来说,在不同的国家,用不同的做法以适应不同的国情,是很自然的事情,换了谁都会这么做。如果我国也有严厉的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法律,如果有关部门能真正地担负起职责,而不是把质量监管问题让给消费者,一天到晚教育人民如何识别假货,大家的利益,自然会得到更好的保护。
总的来说,我国汽车召回制度正在往好的方向发展。2010年汽车召回总数量为95次,2009年56次,2008年47次,2007年31次,2006年40次,2005年27次,召回次数的增加,证明对消费者的利益保护所有加强。厂家如果发现瑕疵,能及时公布所有细节,并详细介绍解决方案,相信会消除人们对汽车召回的误解,使得汽车召回制度健康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