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来源·网络来源 本站编辑01
3月16日,锦湖(中国)在腾讯开通官方微博并对央视“315晚会”上关于其天津工厂过量掺用返炼胶的报道作出了高调回应。17日,路透从韩国首尔发出的报道中援引锦湖发言人的公开言论称,“使用回收橡胶生产新轮胎是常见做法,该厂(天津工厂)轮胎没有安全问题。”遗憾的是,锦湖替自己作出的“无罪辩护”再度刺激了央视进一步挖掘“幕后故事”的荷尔蒙。
央视财经频道在17日晚间黄金时段播出的《消费主张》栏目在对锦湖“质量门”的追击报道中,通过记者最新采访获得的一手资料,曝出锦湖轮胎致死案以及多地消费者反映的鼓包、龟裂以及爆胎等质量问题。以“杀手”轮胎、“谋财害命”等耸人听闻的形容对之锦湖轮胎的新闻标题屡现媒体重要版面。此后的锦湖,开始三缄其口。
在锦湖(中国)通过微博作出的回应中,坚称“(锦湖轮胎)关于返回胶料的使用制订有科学完善的生产工艺标准,且生产线都严格遵循标准进行生产作业”,同时对外允诺在接下来的几天内将积极配合国家质监部门的相关检查工作,“相信在不久后会有一个令用户满意和认可的结果”。显然,央视的实地暗访取证以及内幕人士现身举报原料掺假的事实,在锦湖方面看来都不足为据。华声在线评论观点将锦湖的“不承认”立场视作挑战“眼见不为实”的道德底线。
第一视频新闻网特约评论员孔庆东亦指出,“锦湖轮胎掺假门暴露其一直存在的问题。” 人民日报社所属《证券时报》的报道佐证了这一观点。据该报对国内某轮胎上市公司董秘采访后获悉:“锦湖轮胎掺返炼胶,行业内早有耳闻。”该人士还透露,“国内企业不懂这项技术,还想向锦湖取经,但是他们不教,现在看来幸亏没有跟着学。”不过另据南京新闻门户龙虎网援引江苏交通广播电台对南京锦湖公司的工作人员采访报道,听闻“掺假其实属于行业内普遍存在的潜规则。”因此,国内其他轮胎企业是否有无“跟着学”尚难定论。
事实上,在轮胎的生产过程中掺入适量的返炼胶是被允许的,如上述轮胎企业董秘所言,这确是一项先进技术。不过,我们要知道,掺的比例是有严格限制的,锦湖此次之所以因为该项尚未被其他企业“偷学”的技术引火烧身,关键就在于其过量、超量掺入甚至是完全采用返炼胶,严重降低了轮胎质量和性能。
在商业利益面前,锦湖利欲熏心,跨过了企业应当坚守的社会道德底线,将“良心”让位给不择手段逐利的恶性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