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来源·网络来源 本站编辑01
人生最痛苦的事情是什么?赵本山的小品说是“人死了,钱没花”;而今网民演绎的答案则是,“好不容易买了车,却发现轮胎是锦湖”――表达了公众对锦湖轮胎安全性能的担忧,对锦湖方面嘴比鸭子硬的反感。据报道,面对媒体“穷追猛打”和消费者汹涌的质疑声,锦湖轮胎“顽强抵抗”近一周后,终于在21日正式公开道歉。
但这一道歉有点迟。熟悉情况的读者该知道,与被曝光后双汇迅速道歉、召回、停业整改的积极态度不同,锦湖轮胎坚称报道“不准确”,致事态愈演愈烈:央视继续追踪,以更详实的材料印证之前报道,还抖出锦湖轮胎致死人命的陈年往事;工信部表态称将“积极配合有关监管部门进一步查处”;93%的被调查者表示购车时不会选标配锦湖轮胎的汽车;众多合作车企纷纷倒戈,撇清干系……让锦湖轮胎陷入了四面楚歌的窘境。
所以,迟到的道歉,不管是出于真心还是无奈,都难以取得公众谅解。
而就是这一道歉,也被指不真诚,有敷衍之嫌。如道歉中虽说将召回部分产品,但对召回的具体时间、步骤并无提及。苍白的道歉和空洞的补救措施,自然难令公众满意,难怪有网民怀疑,“不知道锦湖的召回,会不会和它生产轮胎一样偷工减料,在范围上做手脚”。
当然,联系到锦湖方面此前一贯的“强势”做法,此次能道歉并愿召回,已属难能可贵――毕竟,消费者对其质量问题的投诉多年不断,即便国家质检总局前年点名批评,锦湖方面仍坚称质量无问题,将责任全推到消费者使用不当上。
影视剧乃至现实中,有人会大言不惭地说出“我从不说对不起”这样的话,但那是刁蛮任性、无责任感的个别人。作为全球十大轮胎企业之一、中国配套市场占有率第一的轮胎品牌,锦湖轮胎理应有着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其从不认错、认错也不真诚,牛气到底来自哪里?
这肯定与其外资背景、行业巨头无关,根本原因在于政策缺陷让其钻了空子(当然,类似跨国企业在中国钻政策空子的事例还不少,如个别外企曾经就钻法律空子而拒建工会)。
这从双汇、锦湖同一天被曝光后,享受的“待遇”不同就可见一斑:对危及健康的“瘦肉精”及双汇,上上下下行动果断、查处轰轰烈烈,而对于危及生命的轮胎安全,却无大规模行动展开――剧烈的反差之下,或者,无据以查、难以查处就是症结。
据说,在政策法规上,我国执行的轮胎质量标准还是1997年发布的,已严重滞后,没有严格的产品质量标准,轮胎质量鉴定缺乏依据,监管部门自是难以查处;有关轮胎召回的法规缺失,中国从未召回过轮胎,这也让曾于2004年和2006年在美国两次大规模召回过轮胎的锦湖钻了空子,在中国市场上无所畏惧。
但是,如果继续让一些企业这样钻政策法规的空子,受损的不仅是消费者,也有国家利益。
数据显示,继前年成为全球最大市场后,去年我国又以1806万辆的销量稳坐全球第一宝座,私人汽车保有量更激增至6539万辆――不少人由此欢欣:中国的汽车社会来了。
但锦湖轮胎钻政策空子的事例告诉我们,光有光鲜的发展数据,政策法规却不同步跟进,这样的汽车社会、这样的经济社会发展,都将问题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