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来源·中华网 苏霓
颇费周折的公开除了直观的金额以外,各部门“姗姗来迟”的公布时点也引起了外界的关注。
本报记者发现,除了科技部以外,93个部门全部选择在7月份向社会公布了“三公”消费数额。
对此,新华社发文指出,单从部门数量上看,公布结果多少让人欣慰,但颇费周折的过程、难懂的数字及说明等,让人感到不少部门“欲说还羞”,离真正公开、透明还有很大距离。
2008年5月起施行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明确要求,财政预算、决算报告应被列为重点公布的信息,这其中就包括“三公”经费的公开。
但在今年以前,始终未见有关部门公布“三公”经费情况。
今年全国两会结束后,国务院常务会议数次对“三公”经费的公开工作作出了部署,明确要求公布中央“三公”经费总数和部门“三公”经费情况,对社会公众高度关注的内容要详细公布。
新华社上述文章直言,仅从法律施行和国务院不断的督促来看,有关部门公布“三公”经费带有很不情愿的成分。
而从公布情况看,大多数部门仅仅公布了预算、决算总数,至于费用为何产生、怎样使用等实质性情况,要么语焉不详,要么一带而过。
还有一些部门在公布的时间上下足了工夫,有的选择在下班后,有的选择在周末,更有部门把公布时间选择在深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