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来源·南方都市报 苏霓

  自主品牌是过去两年汽车消费刺激政策的最大受益者,今年随着这些政策全面退出,自主品牌开始迎来艰难时世。年初时,自主车企对今年的局面有所准备,不过今年整体车市增速意外大幅放缓,自主品牌所受冲击之大仍然出乎意料。

  7月份最新市场数据显示,自主品牌乘用车销量再度大幅下滑,前七月自主乘用车市场占有率创下近年新低。销量下滑,市场份额下降,库存加重,盈利艰难,作为本国汽车工业的代表,越来越多人担忧自主品牌发展前景。

  不过,在下滑的市场中亦不乏表现出色者。我国自主品牌10多年的发展历史表明,今年自主品牌份额的下滑将只是其壮大过程中一段小波折,代表中国汽车未来的自主品牌,并不会消亡。

  自主品牌份额创新低

  7月是传统汽车销售淡季,汽车产销不出意外持续低迷;不过,下滑的市场中自主品牌份额急剧下跌,市场占有率不断创下新低,成为各方关注焦点。

  7月份,乘用车自主品牌市场占有率创下近年最低,仅为36.13%,占有率环比下降4.13个百分点,同比下降3.79个百分点。据统计,今年1~7月,乘用车自主品牌共销售352.34万辆,同比下降1.03%,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43.37%,占有率较上年同期下降3.06个百分点。

  上半年,国内乘用车总销量达到了820万辆,整体增长了5.89%;而自主品牌反而出现同比下滑,与车市整体相比其增速应该是-6.92%,是各车系中下滑最大的。从市场份额来看,前七个月自主品牌乘用车少卖了25万辆。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扬表示,国家宏观调控、一系列刺激政策的退出是造成汽车市场低速增长的主要原因。过去两年受国家对1.6L及以下乘用车刺激政策影响,小排量乘用车出现透支性的提前消费,今年当政策一退出,整个市场上1.6升及以下乘用车市场份额下降,自主品牌首当其冲受冲击。

  今年车市结构另一大变化是交叉型乘用车下滑较快。据统计,7月交叉型乘用车产销分别下降23 .51%和16.24%,是细分车型中下滑幅度最大的车型。交叉型乘用车受政策退出影响最大,降幅明显,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直接影响乘用车市场的增长,尤其是自主品牌,后者垄断了国内交叉型乘用车市场。

  内外交困盈利艰难

  由于市场下滑,目前市场上自主品牌库存非常严重,多数库存周期超过2个月,甚至有部分经销商库存接近4个月。今年以来我国不断收紧银根,融资本就困难,很多经销商资金链非常紧张;尽管成本高企,但是今年自主品牌即使依靠降价亦很难拉动销售,很多经销商几乎是一筹莫展。

  对于自主品牌来说雪上加霜的是,今年车市整体增速大幅放缓,甚至不及年初预期的10%,这让很多自主品牌制定的增长计划难以实现,分摊成本的上升、价格战的上演以及融资成本高企,进一步吞噬利润,盈利艰难让自主品牌未来发展更加困难。

  据悉,目前车市有三成以上的经销商出现亏损,有半数的经销商经营处于维持状态,已经在最大限度地缩减开支、开源节流,但仍然入不敷出。有些自主品牌经销商由于没有运转资金,开始冒着与厂家断绝经营的风险,已开始停止进货,甚至有一些自主品牌汽车4S店相继选择退网,或关门歇业另谋出路。

  自主车企今年日子亦不好过。8月9日江淮汽车发布上半年财报显示:二季度净利润下降了30%,受此拖累公司上半年净利润仅实现微增;8月6日比亚迪汽车业务的开拓者夏治冰突然辞职,外界普遍猜测与去年以来其业绩持续下滑有关。今年上半年比亚迪仍未扭转下滑局面,上半年销售同比下降了20%。

  危机面前,盖世汽车网日前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CPI上升导致成本高企“上挤”,而合资品牌产品不断向下延伸的下压之下,业界人士对自主品牌未来普遍不太乐观。在28181位业内人士参与的投票中,超过七成认为独立自主品牌存在消亡的威胁。其中,有20%以上的人士认为独立自主品牌存在“全军覆没”的可能性很大。

  挑战和机遇并存

  尽管合资品牌对自主品牌的压力越来越大,但实际上自主品牌并不是完全没有机会的。事实上,自我国自主品牌诞生以来,其前景就一直不被人看好,但自主车企依靠顽强的生存意志坚持下来;相比过去,现在自主品牌有了更多积累,发展基础更好。

  自主品牌从1998年的2个企业发展到2007年的32个企业,在SU V、M PV、轿车等各个领域都取得卓越成就,近几年中系汽车迅速崛起并走向成熟,至2007年底,自主品牌已占乘用车年销量的29.4%,超过日系车27 .9%,德系车18%的市场份额,“中系汽车”已经成为和德系、日系并重的汽车体系。